人工智能与未来交通技术科普教育基地
发布时间:2024-03-21 阅读次数:
北京交通大学人工智能与未来交通技术科普教育基地,依托“智慧交通”一流学科建设的科研与重大工程成果,依托国家级大学计算机教学团队、国家北京市级教学成果、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等平台,建设成为面向公众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培育创新思维和能力、“人工智能与未来交通”方向的科普教育基地。2023年被认定为北京市科普基地(2023-2025)。
经过对设施、资源、人员的全面规划整合和设计,科普基地逐渐形成了四个系列的科普内容:高铁轨道巡检技术(虚拟仿真)、无人驾驶技术(专题讲座)、未来交通技术(专题活动)、未来交通技术(线上专题资源)。经过多年探索实践,基地逐渐形成了面向青少年、大学生、社会公众和教育志愿者的四个类型的科普系列活动。
科普基地聚焦人工智能、智慧交通领域,开展崇尚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的一系列丰富的活动,如“走进智慧交通”、“人工智能是什么”、“青少年信息学大纲的解读”、“组装机器车”、“无人驾驶探秘”等内容。近十余年来,持续面向大中小学生开展科普讲座、第二课堂、信息学社团、科普日等活动,每年受惠人群千余人,线上线下社会公众受惠每年万余人,营造了良好的学习风气和学术氛围,科普成效显著,受到合作单位欢迎,多次获得上级单位的表彰。。
(一)目前取得的成效
人工智能与未来交通技术科普教育基地开展了以下科普活动:
点燃梦想--青少年科普:(1)同北京市多所中小学建立了科普教育长效机制,开展常态化科普课堂,如“人工智能”、“程序设计初探”、“未来交通”等,走入中小学校园;(2)在全国科普日等重大活动期间组织特色专题和开放讲座,常年开放实验室中的机器人车、虚拟现实等设备和设施。每年受益中小学生3000人次。
创新实践--大学生科普:(1)每年定期开展新技术科普讲座10余场,如3D打印、无人机、智能驾驶等;(2)组织开展学生社团和科普实践活动,如互联网+双创社团、ACM算法俱乐部、未来交通科技创新活动等,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专业素养。每年参加学生达到1500人次。
专家讲堂--公众科教资源:(1)利用新媒体资源传播智慧交通优秀科研和重大科技工程成果,制作特色铁道科技前沿的系列视频资源,通过多种新媒体普及;(2)持续建设并将科普内容融入MOOC和虚拟仿真资源,如“算法设计与问题求解”、“高铁轨道虚拟仿真实验项目”等。每年线上访问量达到3万人次。
携手未来—志愿者团队发展:作为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中国计算机学会人工智能与模式识别专业委员会挂靠单位,每年组织开展校内外教育同行的交流活动,分享科技教育热点,探讨科普教育的创新发展与合作路径,不断扩大专业志愿者队伍,承担更多社会责任。
(二)专家团队及科普人才队伍
人工智能与未来交通技术科普教育基地的团队成员,来自彩票平台大全 、詹天佑学院的一线教学、科研、实验实践教师。团队依托于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教学团队,汇聚了一批具有丰富经验的专家和技术人员,是一支年轻、稳定的从事人工智能和交通领域研究的创新团队。
在专家队伍建设的同时,兼职的大学生志愿讲解员团队也不断壮大,秉承“知行”校训,将志愿服务工作做好。
(三)未来发展规划
人工智能与未来交通技术科普教育基地未来发展规划如下:
(1)在科普讲座内容设计上围绕“智慧交通”特色,深化突出在铁路交通领域中运用新一代技术,将一流学科建设的科研与重大工程成果提炼并形成通俗易懂的科普知识,挖掘科普内容的深度;
(2)在目前已有的科普课堂、科普参观的基础上,推出面向青少年的“人工智能与未来交通技术”系列专题夏令营活动,拓展科普活动的广度。
2. 打造科普品牌,拓宽科普宣传渠道
(1)在常态化活动中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和品牌,设计Logo和宣传语,丰富科普网站和微信公众号:北交大计算机活动空间;
(2)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多种媒介公开报道科普活动新闻和专题内容,让更多公众感受到智慧交通的魅力,推动科教知识传播。
3. 完善服务体系,扩大志愿者队伍
(1)目前志愿者团队由20余位专业教师担任,今后充分协同院系、学生社团、专业协会、社区、铁路系统等社会各方面资源,完善志愿服务体系;
(2)组织开展志愿者培训和志愿服务活动,不断加强科普志愿者队伍建设,保障科普服务质量和公众多样化的科普需求,营造人人关心、人人参与全民科学素质工作的浓厚氛围。